学生工作
学子风采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子风采
优秀学生郗育斌给大家的一封信
发布时间:2010-06-17 08:00 作者:Administrator 访问次数:0

亲爱的老师、同学:

大家好!

在毕业前夕又回到株洲校区——这个曾经生活两年的地方我觉得特别亲切。感谢院里给我这个机会再次重温熟悉的宿舍,热闹的公寓门口以及西门外的浪漫小街,而且能够跟咱们物流学院的同学们面对面地交流。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想起刚入校门时学姐学长给我们的悉心指导,如今我也希望能把中南林这四年的体会跟大家说一说。由于时间有限,我想就以下几个话题来谈。我会尽量把我的体会以一种可执行性强的方法告诉大家,而不是空泛地讲道理。

首先我想说的是在大学里我们应该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积极向上。这是一个听起来很简单的道理,但需要你用百倍的热情来执行。有些同学可能不大会同意我这个说法,他们认为不要把生活弄得如此辛苦,应该去享受生活。这个观点自有它的道理,而我的想法是,这四年由父母在经济上提供支持,生活上自主程度很高,是我们让周围的人和过去的朋友刮目相看的最好机会,任何人在四年时间里笃定做一件事情,都可以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不管是学习专业课还是其他的。比如你在这四年学习了钢琴,那么在毕业时就可以在聚光灯下纯熟而深情地弹唱一曲,让当初苦苦追求而未果的女孩子或男孩子后悔不迭。所以不妨把自己的发条上得紧一些,还有什么事情比让自己的父母自豪和让亲戚朋友刮目相看更有成就感呢?回到精神面貌上我具体说两点吧。第一,在大学里不要有自满的情绪,应该保持一个谦逊的态度。说实话,我们所在的环境并非一个优秀的氛围,周围很多懒散甚至堕落的现象。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很有可能被周围所同化,或者是降低了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标准。举个例子,大家去图书馆自习发现到晚上九点钟的时候人们就开始渐渐回去休息,那么如果我学习到十点钟就觉得有很充足的理由沾沾自喜;或者,当大家都纠结于能否通过四级时如果我轻松地通过六级也会觉得暗爽。等等这些说明我们还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徘徊。那么我们如何避免自己盲目的自满情绪呢?那就是开阔眼界。相信很多经常上网的同学都看到过哈佛大学图书馆凌晨四点人满为患的景象。不说那么远,就是我大一劳动节时去中南大学铁道学院的自习室看到的也是类似的情况。现在再去想想我们的一点点小成就感是不是就不算什么了?谦逊的态度这是第一点,第二个我想说的内容是关于如何坚持做一件事情。我希望这个交流有很好的激励大家斗志的效果,但我更希望这个效果是持久的。大二时我组织过英语俱乐部,曾经请疯狂英语的闫鹏来做过讲学。我发现第二天早上起来练英语的人数有一个井喷式的增长,再而衰,三而竭,一个星期以后就又恢复到先前的状态。其中很大的因素就是缺乏毅力,所以我希望大家都培养起来这么一种与自己的惰性战斗的精神,否则再远大的抱负都会被扼杀在温暖的被窝里。不知道大家如何看待毅力恒心这个东西,我们常常说某个人天生有毅力,其实这个说法有问题,毅力是可以锻炼出来的。拿学英语来说,比如你决定每天早上六点起来读英语。刚开始的日子基本没什么问题,因为这个时候还热情饱满。但几天后的一个早上六点醒来时发现眼睛实在是睁不开,被窝实在是暖和,于是开始动摇。注意啦!这个时候就是锻炼毅力的绝佳时机。如果你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还是起床去读书了,那么你的毅力就变强了一点点;反之,如果你妥协了,毅力就变弱一点点。你的毅力最终是强还是弱取决于在每一次类似这样的思想斗争中你的选择。其实如果你能够在一个月左右的思想斗争中战胜自己,那么恭喜你,你再也不用费这样的心力去折磨自己了,因为这个时候你已经养成了习惯,习惯的一大作用就是帮助你顺其自然地完成别人要苦其心志才能完成的事情。如果自己觉得这个养成习惯的过程实在是痛苦,那么还有一个方法提供给你,就是找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来完成。动力有内在和外在之分。有了他人的监督,就弥补了自己内在动力的不足,同时你也在督促对方,两个人共同完成这个任务。拿我的体会来说,早起的习惯是在军训时养成的,这也是一个外在的动力,而且相对于朋友的督促更为有力。在军训结束时,我每到早晨六点钟就自然地醒来,这个时候我觉得如果继续睡懒觉,要不了多久就把这个费了很大精力养成的习惯丢掉了,这就太可惜了,所以我还是坚持早起,久而久之,也就不觉得这是一个多么难做到的事情了。

其次想说的是关于我们所学的专业,那天回来与我们专业大一大二的同学交流发现很多人都有这么一种顾虑。由于我们教学体制的限制,大家在选择专业时对其不甚了了,但却要为这个选择付出四年辛苦的学习。有些问题直到大三时还在让我困惑,相信也有不少人正在思考同样的问题:我到底喜不喜欢这个专业,我要不要转专业。可以坦诚地告诉大家,我是调剂到交通运输这个专业来的,而且当初我所报的几个专业跟交通运输,甚至跟机械都相距甚远,我最早想学的是能源和废物回收利用。那时我对交通运输这个专业一点儿了解都没有,曾几度想过转专业,但有几个因素让我最终没有实施这个想法,我想把这几个因素跟有类似想法的同学分享一下。首先,是什么原因让自己产生放弃所学专业的想法,是不是因为课程太难?是不是因为学起来吃力而断定自己不适合这个专业;其次,你对所向往的专业了解多少?这一点尤其重要。我知道很多同学有叶公好龙的倾向,只是凭借一个模糊的认识就武断地判断自己会喜爱某个专业或者行当。如果大家觉得某一个专业很吸引自己,不妨对这个专业所涉及的知识做一个详尽地了解,并且认真地阅读一下这个专业较深层次的东西,然后再下决定也不迟。其实某个专业的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宽泛,我们中大部分都可以在这些方向里面找到一个自己相对青睐的。我在接触了汽车控制方面的知识后开始对电子控制方面的东西感兴趣,然后自学了单片机和电子技术和汽车安全等内容。我觉得能够为汽车安全领域作出贡献,减少交通中的伤亡也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另外我还想谈一个学习自主性的问题。这个应该是今天所说的内容里一个特别重要的部分,也是我在大学后期才意识到的,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及早培养这个意识。我们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影响太深,已经习惯于接受而不知道自己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索取,这个观念到了大学一定要做一个改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而学校给我们的是一套统一的培养方案,所有人都坐在同样的教室里听同一位老师讲解同样的内容。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专长。另外,我们的课程体系是否科学,是否有利于我们的发展还需要质疑。当这些因素加在一起时就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对于这样的现状,我们要培养这么一种意识,就是自己要努力弄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有的放矢地塑造自己。以我们交通运输专业为例,我们的学科的目的是培养汽车服务人才,另外也涉及交通管理方面的知识,所学相当宽泛。而我们个人并不一定对所有的内容都感兴趣,而且不一定所有的内容都对我们的发展有帮助,所以在学习时就应该有目的性。这并不是鼓励大家只学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而去忽视其他的内容,而是鼓励大家更好的运用自己的时间。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人的精力是及其有限的,投入到某个方面的少一些就可以更多地拨给另一方面。这样就更有效地培养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头脑里要清楚自己现在做的是不是一件有效率的事情。比如,在英语课中我觉得课堂内容对我没有太大帮助的时候就会自己看书,我是在选择一种更有效率的方式。另外自主学习的意识除了体现在有的放矢地学习,还包括突破教学体制的框架来自我探索。这个学期开始我一直都在学习单片机的知识,这门课我们没有开,但我认为会对今后从事汽车控制起到很大作用,所以就自己买了书和电路板。在学习的过程中还碰到了很多问题,比如单片机的硬件部分设计到集成运放电路,而这部分知识在电工电子技术中浅尝辄止,所以我就买来模拟电子技术的书看。这里插一点体会,当你在实践中用到某些知识时去查书把它攻破,这些内容会掌握得非常扎实。而考前突击记住的内容哪怕记得再牢靠都不远远不如这种查书突破实践难点得来的知识。继续说自主学习,刚才说到我学习单片机的过程,其实对于整个大学期间的培养也是同样的道理,一定要自主。比如有些同学更希望从事汽车制造方面的工作,没有关系,不要被我们的专业的名称所束缚,你可以尽管去多找这个方向的书籍来阅读,遇到不懂的就补充相关的知识,哪怕这些课程学校都没有开设。

另外有同学可能对申请留学感兴趣,由于这个不作为我们毕业的主要导向之一,我还是把多数时间留给其他几位学长学姐介绍找工作,考研和考公务员的经验。这里我说说留学美国的情况。大家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最关注的是要考什么试。这是我们要关注的,但不是最重要的。首先,大家对于未来的规划不能规划到出国,或是考上研究生、公务员为止,我们要想想走某一条路是如何帮助我们实现我们想做的事情的。比如考研是因为我希望以后做研发工作,所以要在专业上有更深的突破,故而选择考研;或者比如出国读研究生是因为这个专业里我喜爱的方向在国外的研究更成熟,我想去开阔一下眼界等等。其次就是经费问题,我不否认美国在各个国家中是提供最丰厚的奖学金的,但这也是建立在激烈的竞争基础上,所以我们很有可能要自己负担费用,至少是在第一年内。说到费用我大概给出一个数字好让大家有个概念。去美国读研究生一年的费用根据学校所在的地域有很大的变化。东部和西部学费较高,东部又以东北部地区为贵,中部和南部比较便宜。另外还有城市和乡村的因素在起作用。估计下来一年的学费加生活费大概在两万到四万多美金不等。要考虑的问题其实还有很多,说实话我们不可能把这些内容在短时间内梳理清楚。我接下来说一下大致的步骤。第一步所要面对的就是考试。留美读研一般要考两个试,其中之一是语言考试,这个可以是托福或者雅思,其中以托福的认可度更高一些,也就是更多的学校接受托福的成绩。另外一个对于我们学院在座的同学来说应该是GRE考试,也就是北美研究生入学考试。我这么说是因为如果大家希望转商科是考另外一个GMAT考试。一般建议在进入大四之前把这两个考试搞定,接下来就进入申请阶段。这个阶段大致包括学校的选择和申请材料的准备等。关于留学材料大概是这么几样:个人陈述,两到三封推荐信,简历,在校成绩单。说到所需的材料因学校的不同稍有变化,这些内容都可以在学校的官方网站上找到。说到成绩单我要提醒有出国想法的同学留意,一定要在本科四年期间把考试成绩提上去。美国高校研究生院对申请人的评价有很多方面,包括科研背景、在校成绩、托福和GRE成绩以及套磁等等。当我们很难具备科研背景时,在校成绩就成为衡量我们学术水平最重要的东西。如果申请英国的学校,这点就更为重要,因为英国对于中国高校更为了解,对于来自非211院校的申请者,我们的平均绩点要比重点院校的同学高出大概0.5才能差不多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以上这些内容准备好以后就可以寄送到学校等待录取。当然后期还有签证的办理等工作。这个流程有非常多的细节,展开来谈特别占用时间,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太傻和寄托天下这两个论坛来寻找相关的内容。

刚才提到英语考试我就在最后谈谈我对于学英语的感想。首先解决一些同学的一个心理障碍,就是:学英语有什么用?为什么用人单位总执着于一个四六级证呢?四级证有这样一个特点,你有四级证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但如果没有,就能说明很多问题:难道大学四年的时间都不能让你通过一个英语考试吗?它更大的作用不是证明我们的英语水平,因为有四级证的人英语不一定能够运用自如,它的作用更多的是一个情商的证明,因为学英语不像其他学科,比如数学学得极好的人真的是要在智商上高人一筹,但英语学得好的人不一定,他们往往是能够坚持做事的人。这才是四级证的真正意义所在!接下来说说关于学英语的具体内容。好多人抱怨自己已经学习了很长很长的时间却发现没有进步,这是什么原因呢?很简单,就是因为你还没有学到足够长的时间。英语学习不是短期内能见效的,我们在英语水平上的进步都是在不经意中发现的。这个不同于理工科,当我学完高数就可以用它当做工具来解决问题。我们往往背了几个星期的单词打开英语读物发现还是生词扎堆,这不要紧,你不妨连续背几个月的单词试一下。我在考GRE时我用三个月时间背了八千左右的生词,当我翻开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的原版时就发现读起来已经相当流畅了。不过放了这一年没有巩固发现基本都忘得差不多了,所以英语和其他技能一样,也是用进废退的,唯有你能坚持下来才会感觉到自己不断的进步。说到这里我更多强调的是坚持,但不是说学英语没有学习方法一说,只不过相对于坚持的精神,方法的重要性应该居其次。精读是学习一门语言最好的方法,我们从小学英语都是以精读为主的。精读文章包括单词、语法、表达方式的学习,还有一点大家容易忽视或者懒得去做的就是背诵。背诵可以把上面这几样东西完整地结合在一起,传说中的语感其实就是这么培养起来的。当我们再提起笔写作时会发现各种表达方法源源不断地从脑海中蹦出来,也就不需要借助网上所谓的什么四六级满分模板了。我大二在株洲校区时背诵了新概念第三册的前四十篇课文,当时没有感觉有什么提高,只是有一种非凡的成就感,但在后来的考试中遇到写作时就觉得如有神助。在制作申请材料时我也没有找中介机构,所有个人陈述和推荐信等全部自己完成。所以现在就建议给大家一个具有可行性的方法:找一本英语教材,比如新概念第三册,这本教材中的课文长度比较合适,然后列一个表格,每两天精读并背诵一篇课文,然后巩固之前背过的课文,这个进度大家可以自己掌握。把整个过程循环几遍,看谁能坚持得更久一些。说完读和写,再说说听和说。读有精读泛读之分,听也有精听和泛听之分。精听就是反复听直到能听懂每一个发音以至于能听写下来为止,泛听就是像我们听新闻联播一样泛泛地了解大意。如果大家不能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泛听,那么就把精听这个工作做好。材料的选择很多,可以去网上找美国之音,但刚开始这个可能有些难度,那么就从四六级听力材料听起。可以遵循这样一个步骤,第一遍听按照考试的标准,边听边做题;对照完答案后听第二遍,第三遍,试试能不能把刚才未听明白的内容弄懂。如果尝试后还没有听懂,那么也不要沮丧,翻开原文对照着听,把所有细节统统听懂,然后再合上书听,这下就觉得豁然开朗了。剩下的工作就是把这个拷贝到MP3里反复磨耳朵。一篇听力材料听几十遍一点都不稀奇。在听的过程中你会不知不觉地积累一些口语表达方式,并想要去模仿地道纯正的发音,那么口语水平也就提高了。下面说个常见的学习误区:很多同学背单词拿一本单词书和一个笔记本,边看边读边抄N多遍,这个方法我试过,当时觉得很有成就感,一本笔记本很快就用完了,密密麻麻写着很多单词,但具体记住多少呢?恐怕没有多少。所以我也发现很多同学的单词书前面一部分已经发黑,书页也卷起来了,但后面的内容完全是崭新的,这说明个什么问题呢,除了缺乏毅力还有就是觉得缺乏效果。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是被动的,大脑处于放松状态,只是单纯地抄抄写写,而背诵的过程应该是大脑积极活动的。我建议大家这么做,第一遍就是看,把单词的读音,助记法比如词根以及用法都看看,看上几十个单词就挡住中文进行回忆,回忆不起来不要紧,谁也不是神人,回忆不起来就看一下。把所有单词以几十个为一单元分成多个单元,每天新背诵一两个单元,然后回忆之前背过的单元。遵循这样一个八字原则:一次大量,多次反复。就是每次多看一些单词,然后尽可能多地过遍数。同一个单元的两次复习之间不要间隔太久。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当时我用一张名片和一张电话卡用来挡住中文进行复习,后来这两个卡片上的图案全部磨掉了,单词书边上也发黑了,边角也卷起来了,八千个单词循环了大概十一遍,拿着这样一本单词书,你会觉得灰常有成就感。读起书来也明显觉得不用总查字典了,很多讲阅读的书上说碰到生词不要紧,只要做合理的推断就可以推断出单词的意思,这是在考试中的应对方法,在平时的休闲阅读中如果总碰到生词,然后再从上下文推断,难道你不觉得无比别扭吗?阅读乐趣一定是大打折扣。再说,不是所有词都能靠上下文推断出来。我就碰到这样的情况,我找了一本中英文双语的书来读,碰到生词啦,然后用书上讲的方法去寻找上下文推断,然后发现根本没有上文,因为这是书上的第一句话,看下文,下文也还有生词。每个生词的上下文都充满了生词,我感觉自己是在读这样一篇文章:在一个遥远的什么上住着一位什么,他家里有很多什么。有一天他去一个什么地方,发现了什么,然后他就什么了,我也不知道他怎么了,反正我是崩溃了,然后就把中文看完了。

今天说了这么多,都是我大学期间的切身感受,但时间有限,我只捡我认为最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的和大家最容易走入的误区说说。有些东西可能不适用于每个同学,所以还是要鼓励大家自己去总结。这四年来我一直在写心得,尤其是在大一大二阶段写得多,因为我觉得每天都有很多新的体会,可以是学习方法上的,可以是为人处事方面的,如果经历了而不去回味,那么这些东西很快就会遗忘,我们也就不能从每天发生的事情中学习到什么。所以我建议每个人都准备一个笔记本。孔子曾经曰过:吾日三省吾身。我们哪怕是三日一省,都会觉得受益匪浅。最后希望大家在大学里的每一天都过得充实,快乐!谢谢!

 
友情链接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
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南路498号 邮编:410004 电话:0731-85623946 湘ICP备09017705号 湘教QS4_201212_010022 丨 信息中心技术支持